天山網訊(通訊員呂羡林)7月6日,筆者八十六團七連的一片空曠地上,看到工人們正頂著驕陽忙碌施工。
  據悉,正在施工建設的是該團一座占地面積為4000平米的大型農機庫,這是該團首次在距離團部40餘公里的偏遠連隊建設功能齊全,經濟實用、適度超前的現代化農機庫。
  該連黨支部書記楊傑告訴筆者,農機庫建好後,連隊的主要機力將集中統一存放在這裡,並鼓勵致富能人成立農機合作社,合作社統一整合連隊周邊的耕作業務,給職工機務增收創造條件。
  七連距離城鎮遙遠,曾被戲稱“進去出不來的地方”。但連隊周邊包括地方鄉鎮的5萬餘畝土地的耕作卻給農機經營市場帶來更大空間。連隊周圍是大河沿子鎮、達勒特鎮、貝林鄉、八十三團等幾個鄉鎮場交界的土地,由於這些村隊距離城鎮遙遠,棉花和經濟作物在耕作、播種、田管時節特別缺乏機力。“窮則思變”、“遠則思變”,最近幾年隨著農業現代的發展,七連的農機大戶營運而生。僅在2013年至今,七連就新購進大馬力機車10餘台。
  聽說連隊成立農機經營合作社,要建設可以停放幾十臺大型機車的農機庫,還設計了便於檢修的功能,連隊職工王軍非常高興,他是第一個報名要加入農機合作社的人。
  帶著四台農機入社的連隊職工牛志良告訴筆者,一家一戶發展農機,利用率極低,造成了機械資源的極大浪費和低水平重覆運行。而農機專業合作社將零散的農機組合起來,實行統一聯繫作業、統一收費標準、統一調配機具。更有利於大家有序經營。
  據瞭解,合作社成立後除了農機作業服務,還將不斷完善農機維修、機械經銷等相關配套服務。不僅合理配置了機械設備,優化了存量機械裝備結構,而且通過聯合增強了融資、團購能力,還可以享受更多的優惠政策,使集成配套能力得到極大提高。有效地提高了機具的使用效率、運行效率。
  2014年,除了農機合作經營組織外,該團還依托四座標準化畜牧養殖區以及少數民族人口集中的連隊成立畜牧養殖合作社8家,帶動發展養殖戶100戶,帶動棉達20%,涌現出了朱志文、龔華龍、邱德林等新型合作經營組織發起人。團依托設施農業種植基地,成立設施農業產業協會,以“公司+基地+協會”模式,統一品牌經營,發展會員150餘戶,“觀光農業”、“體驗採摘游”等精品種植經營模式。團、連兩級組織還協同有關部門依托城郊優勢積極運籌備運輸產業聯社,加速團場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有序推進土地和設施農業經營權流轉,以產業轉型促進職工多元增收。
  目前,該連以創建合作經營組織為平臺,連隊功能轉換不斷提質增效。一批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職工率先加入了合作社,團場深化改革邁出了堅實步伐。  (原標題:八十六團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a90zawfq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